“在我看来,曾国藩是成事学的千古第一人。”
前麦肯锡合伙人,著名作家冯唐写了一本管理类的书《成事》,他说自己读曾国藩的书最多、最勤、最有收获。而曾国藩几千万字、满纸背后都是两个字:成事!成事!成事!
那么,人为什么要成事呢?
冯唐认为“成事”可以让人身心自由,他认为,“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事,做你自己的事,一件件一桩桩地把它做成,做好。持续做事,持续成事,持续自由,持续爽,人生就充满了意义。”
而论及“成事”,曾国藩可谓是第一人,他一生为师为将为相,立德立功立言,救过中国几十年,写过几千万字,“提供了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方法论和修炼法门。”
曾国藩是一个传统的儒家精英,他的儒家精英意识、领导意识、使命感、救世感非常强烈,而我们的时代,精英们都在变着花样“割韭菜”。
冯唐说,“如今,佞人大多,虚招太多,太多人混了太久了,更多人被晃点太久了。”
这也是我们重视、学习曾国藩的意义所在。
冯唐认为,曾国藩成事的第一要义是“明”,“明”字有两层意思:高明和精明。
高明是大处着眼,精明是小处着手。而“大处着眼,小处下手”就是做事的不二法门。
曾国藩成事还有三大方法:管理自己、管理团队、管理事情。
高明其实是一个大局观、整体观和未来观的意思,从某种程度上说,你能看到多远的未来,你就有多大的格局。
格局其实是一种战略思维能力,真正成就大事的人都要讲战略,站在当前看过去、看未来,而不是只顾着眼前的一点点东西,“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”,但你要是没有战略思想,风口就在眼前你也是看不见的。
什么叫战略?战略是一个方向。马云说,“战略,是考核一个领导者对未来的判断力,什么是判断力?看问题的广度、深度、角度。”
任正非也说过,“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、节奏,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。而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、妥协与宽容。”
英雄所见略同,自古以来,做事的章法就是那几样,从来没有变过。
而精明,实际上是“小处着手”的意思。
曾国藩的性格被弟子称为“迂缓”,他打仗没有巧,就是一个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这就是一个小处着手。
比如扎营寨这件事,曾国藩就严格要求,“筑墙须八尺高,三尺厚;壕沟须八尺宽,六尺深;墙内有内濠一道,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;壕内须密钉竹签。”
很多人推崇曾国藩这种扎实的风格,殊不知当时的湘军是从农民当中招募的,论单兵作战的勇气、体力和能力,都与太平军不在一个档次上,所以曾国藩说“不得浪战”,让湘军少主动出击、近身肉搏,以保存元气。
而湘军经得起消耗,太平军则没有稳固的统治地盘,只能是以攻代守,所以,一旦失利,时间久了,就自然显现败势,湘军则靠着微弱优势的叠加而以势取胜。
马云说,“战略是对未来的判断力。战役能力是组织能力。战术是执行力,就是员工素质”,所以,我们做事做生意都要既高明又精明,既要大处着眼,又要小处着手。
静能生定,定能生慧。
高明和精明从哪里来,归根结底还是从自己读书、学习、思考和修养上得到。
说管理,其实管理自己最难。
我曾见过很多的管理者,有企业老板,有中高层经理人,凡是那些自己对自己管理不好的人,就没有可以管理好别人的。
马云说,“在任何经济状况下考验的是你的能力,而你的能力体现在员工的能力,你组织的能力,文化的能力,对未来预判的能力。”
如果你自己不行,就不能指望别人会代替你行,当然这不是说你要去和员工比能力,而是要你能够让员工愿意听你的。
你必须是管理好自己,员工才愿意听你管理。当年李鸿章在老师曾国藩帐下当差,他虽然才华横溢,但好睡懒觉,甚至是为了多睡而装病不吃早饭。结果被曾国藩训斥,“此间所尚的,惟一诚字而已!”
可以说,睡懒觉和说谎是曾国藩的大忌。曾国藩一辈子崇尚早起,他对家人说“勤”字功夫,第一贵早起。“黎明即起,醒后不沾恋”,他自己就是如此持之以恒的,儒家讲“克己复礼”,实际就是一个管理自己。
成事,最难的是“认识自己”,认识自己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。
冯唐觉得,曾国藩最擅长的是,在成事的同时,也成就别人。有雄心,无私心,这一点很难。管理者应该学的是这个。
创业和管理都是通过别人去拿结果,而且是通过成就别人去拿结果,有时候甚至是你付出了、成就别人了,依然是拿不到结果。
所以,太聪明太精明的人往往成就不了大事业。
比如冯唐的朋友罗永浩,创业做手机这几年,千辛万苦,磨难重重,从本心来说,老罗也不是要骗人、只顾自己发财的人啊,但就是难以成事,而且越急躁越急功近利,就越不行,看看他后来搞的TNT电脑和聊天宝,比锤子手机的格调差了有多少。
也许,冯唐可以找老罗谈谈,曾国藩做事,有耐心,耐得烦是成事的无上心法。
作者:老方说
原文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5471659
本帖地址:https://www.csyxs.com/forum/285.html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