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知乎上有一个被5800万次围观的问题:「你最庆幸自己读过什么书?」我看了前几个高赞回答,基本上都在列书单,把豆瓣评分较高的几本书介绍了一遍,顺便推广自己的公众号,我没看出答主庆幸在哪里。
对于这个问题,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出采铜的这本《精进: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》。
书里有一章讲到了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的方法,我这几年做什么事,基本上都是参考作者的这一条建议。
作者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、花多少精力去做时,从两个角度来评估:
一是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大小,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、情感层面的,也可以是身体、物质层面的,称为收益值。
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,称为收益半衰期,半衰期长的事件,其影响会持续较久。
其中有两个词很重要,一个是收益值,一个是半衰期。
收益值比较好理解,就是收益大小;半衰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,原意是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。
半衰期越短,它就衰变得越快,反之就越慢。用到生活中,就是做一件事给人带来的益处持续的时间长短。半衰期短的,就比较刺激,但很短暂,半衰期长的,则产生了长期的效果。
比如玩游戏。我之前喜欢玩足球经理游戏,从FM2007玩到FM2016,虽然平时玩得不多,但游戏瘾非常大,每到周末就迫不及待地玩。
可是玩过之后,那种玩游戏的快感很快就过去了,这种便是典型的短半衰期事件。
写作就不一样。我从2016年起才开始写作,有很多是日记式的没有公开出来,有一些则零散发在各个平台上,结识了不少朋友。
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,我写出来的文章不算好文章,可是不停地输出,让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发生了变化,看得更深入,这种影响还会一直存在下去。这是一件长半衰期事件。
在这本书里,作者把收益值分为高收益值和低收益值,把半衰期分为长半衰期和短半衰期。
用一个四象限来划分,就有四种情况,我直接引用书里的例子:
高收益值、长半衰期事件:找到真爱;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;与“大牛”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。
高收益值、短半衰期事件: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;玩一下午手机游戏;以“扶墙进、扶墙出”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。
低收益值、长半衰期事件:练一小时书法;背诵三首诗;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;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;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。
低收益值、短半衰期事件: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;漫无目的地刷微博;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。
当我读到这部分内容时,就悄悄地给自己列了一个类似的表格,把当时要做的事项对号入座,只要是短半衰期的事情,就不考虑花时间去做,而是把精力放在长半衰期事件上,这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,也节省了不少时间。
这几年过来,我极少把时间浪费在各种短半衰期事件上,成为了一个长期主义者。
至今我的电脑桌面壁纸上写的三不做原则,其中有一条就是:没有积累的事情,不做。
不过一开始还是很难做到的,毕竟短半衰期事件的诱惑力比较大,想抗拒它还是有点反人性。比如面对眼前的美食,只要一张口就能品尝得到,有多少人肉都放在嘴边了不咬一口?
每天晚上下班回家,累了躺在沙发上,你想读几页书,听一听TED,还是刷几个娱乐视频?当然是后者。
相反,对于一些长半衰期事件,不管它的收益值大小,都值得去做。即使一些事在短期内看上去没有什么收益,好像白干了一样,我也会去做。比如练习书法。
读到这本书之前,我是没有这种想法的,一般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。读了之后,我才开始有意识地区分哪些事能做,哪些不能做,一清二楚。
前几年我做过的一些长半衰期事件开始看到了效果,有些还没有,而有些则远远超出了预期。在选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时,我已经没有了前几年那么纠结了。
所以,从功利的角度来看,这本《精进》算得上是我近几年来庆幸读过的书,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的生活和思考习惯。
不知道你最庆幸自己读过的书,是哪一本呢?
成事研习社原创文章, 转载请注明:https://www.csyxs.com/229.html
还没有评论呢,快来抢沙发~